学术
工业
电子通信
法律
金融
网站本地化
期刊新闻
商务

首页>电子通信>行业综述>正文

电信大事纪
新闻来源:
作 者:

北京语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ly Bird )”的静止通信卫星,承担了国际通信的任务。这标志着同步卫星通信时代的开始;
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
计算机科学家在《最终显示器》一文中提出虚拟现实的基本思想;
北约组织在荷兰和法国之间建立世界上第一条流星余迹通信线路。
 1966年
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藉华人高锟(K.C.Kao)和霍克曼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该文分析了造成光纤传输损耗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阐述了有可能把损耗降低到20分贝/公里的见解,并提出这样的光纤将可用于通信;
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头盔显示器和第一套虚拟现实系统。
 1968年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网的计划,根据保罗?罗兰设计的方案,开始研制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
美国通过阿波罗7号飞船进行电视中继首获成功;
日本在150兆赫移动通信频段上首先开通模拟寻呼系统。
 1969年  
 
ARPANET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ARPA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缩写,它是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机构。最初建成的ARPA网是仅有4个节点的试验网;
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用无线电话与地球通信,并成功地实现了月面电视中继。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
世界上第一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在法国巴黎郊区拉尼翁开通;
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Maurer)、卡普隆(Kapron)与克格(Keck)成功地制成了传输损耗仅为20分贝/公里的光纤;
美国贝尔研究所的林严雄(I.Hayashi)等人研制成功了在室温下能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这一发明与低损耗玻璃纤维的试制成功,使光纤通信有了实现的可能。
 1971年
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把2250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米粒大小的硅片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
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型)。其性能已大体相当于50年代的电子管计算机;
BBN的瑞?汤姆林森(Ray Tomlison)发明了电子邮件(e-mail)。
 1972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率先开办了实验性的“图文电视”。
 1973年
互联网(Internet)上采用了“文件传送协议”(FTP协议),这种协议支持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上,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功能;
英国的BBC电视台进行了电视多重文字广播实验;
美国首先在150兆赫和450兆赫移动通信频段上开通数字寻呼系统;
英特尔(Intel)公司生产出“8080”八位微处理器,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生产出“6800”八位微处理器,此为第二代微处理器,运算速度达1?2Mbit/s。
 1974年
5月,美国国防部开发出在Internet上使用的TCP(传输控制协议),为分组交换网及其互连系统提供了一种主机之间通信的可靠协议;
16位的微处理器问世。此为第三代微处理器。
 1975年
美国施乐(Xerox)公司和斯坦福大学联合推出“以太网”(Ethernet)。这是一种计算机局部网络,该网络成为局域网的第一个工业标准产品,被称为“典型的局域网”;
7月,美国通信卫星公司(COMSAT)成立的“海事卫星通信网”开始运营。
 1976年
6月,世界上第一张电话卡在意大利诞生;
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缆实验系统,内含144根光纤;
加拿大率先实现本国的卫星电视直播;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正式公布了分组交换网的重要标准??X.25协议;
我国和日本之间建成了第一条海底同轴电缆;
英国正式开播“图文电视”(teletext)。这是一种附属于电视的广播业务,又称“电视文字广播”。
 1977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目的是为异种计算机互连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和标准框架,实现相互通信;
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就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而产生的高度信息化,创造了“Telematique”这个新词汇。英文为Telematics,中文译名为“远程信息处理”;
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的两个电话局(相距7公里)之间开通,使用多模光纤,波长0.85μm,速率为44.736Mbit /s;
苹果II型计算机问世,发明人是两位年轻人: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
 1978年
 在美国芝加哥试验成功第一个移动电话通信系统;
英特尔(Intel)、基洛格(Zirog)、摩托罗拉(Motorola)等公司生产出第三代微机,即16位的微机。
 1979年 
 
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英国首先开放可视图文业务,命名为“Prestel”。可视图文是70年代一位英国工程师萨姆?菲地达(Sam.Fedida)发明的;
AMPS制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进行试验。1983年12月投入商用。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开办了“900”号业务,当时称之为“Dialit900”。1989年推出了高级900号业务,叫做“MaltiQues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明确了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定义:能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来支持包括多种话音业务和非话业务的通信网;
苏格兰在西海岸敷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光缆。
 1981年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一些计算机革新家提出了“膝上型计算机”设想和一种引人注目的“软件程序阵列”;
出现了鼠标;
在电话局之间采用1.3微米光纤实现了多模光纤通信。这是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
32位微处理器问世。
 1982年
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任务是制订泛欧移动通信漫游的标准。后来GSM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名称;
西德提出了“智能用户电报”的概念;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将POCSAG码定作国际无线寻呼一号标准码。
 1983年
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由ARPA资助提供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成为ARPA网上的标准通信协议;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各层的协议被批准为国际标准;
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但已经是作为民用了;
横跨大西洋的电缆开通使用,全长3277海里,容量为4200个电话电路。
 1984年
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
日本首先发射广播卫星“BS-2a”;
美国开通第一个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GTE公司的空中电话系统Airfone在美国投入使用。
 1985年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在全美建造了五大超级计算中心,将100所大学科研单位连到网上,全国按地区划分建立了计算机广域网,构成了美国国家NSFNET网。这便形成了初期的因特网(Internet);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首次研制成功“掺铒光纤”,即光纤放大器;
ITU-T(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提出了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概念,以异步转移模式(ATM)为其核心技术;
美国赤道公司首次开通VSAT(甚小口径地球站)通信;
日本推出文字广播。
 1986年
联邦德国ISDN网试运行;
12月,法国正式开通了ISDN商用业务。
 1987年
第一个横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光缆(TAT-8)系统敷设成功。全长6700公里,内含3对光纤,每对信息速率为280Mbit/s,中继站间距离为67公里;
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接受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的SONET的概念,并定名为“同步数字系列(SDH)”;
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为ISDN支持数据通信定义了帧中继(FR)业务,这是ISDN的一种新型的分组式承载业务;
美国Bellcore提出了数字用户线(DSL)技术,利用双绞铜线线对向用户提供了ISDN 基本速率业务。
 1989年 
 
日本在以索尼公司为主的电子工业界的支持下,开发出第一台实用型模拟高清晰度电视(HDTV);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对公众开放,从而成为因特网(Internet)最重要的通信骨干网络。这时因特网上主机数已超过100,000台;ARPANET解散;
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工作卫星;
美国高通(Qualcom)公司向太平洋电话公司提供了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小规模试验。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
万维网(WWW)开始在因特网上出现,其软件系统是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员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iers-Lee)为研究高能物理的信息需要而开发的;
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提推出全球个人通信新概念,提出用77颗低轨道卫星覆盖全球的计划,此即早期“铱”系统构想。
 1991年
世界上第一个帧中继网投入运营。该网由是美国威姆斯电信集团公司经营,叫做Wilpak网;
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光弧子信息传输技术;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启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1992年
美国Bellcore推出一种新型高速宽带数据业务,叫做SMDS业务(交换型多兆比特数据业务);
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O MITOLA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IBM、MCI和MERIT三大公司联合组成了高级网络服务(ANS)公司,建立了新的广域网(ANSNET),成为因特网的另一个主干网,使因特网开始进入商业化。
 1993年
2月2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加州报告中提出政府制订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构想。9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白宫与因特网联机上网;
12月15日,我国第一条连接国际光缆网的海底光缆??中日海底光缆开通。从上海南汇至日本宫崎,全长1252公里,可供15120对人同时通电话,或开通其他非话业务;
美国宣布其“全球定位系统(GPS)”正式全面开放使用。
 1994年
4月20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国际电联(ITU)将FPLMTS(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改名为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系统2000)。
 1995年
被称为“互联网络年”,连接到Internet上的主机数超过400万台;
美国开始出现“数据库业务(DBS)”;
Sun公司的詹姆斯?高斯林发明了网络编程语言Java;
8波长波分复用系统开始投入使用;
互联网上出现了第一份报纸。《旧金山纪事报》和《观察家报》率先推出了电子版;
9月,世界上第一个商用CDMA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香港投入使用;
日本推出PHS(Personal Hand-phone System)??一种新型的个人通信系统。
 1996年
全长2100余公里,穿越14个国家的亚欧光缆投入运营;
日本进行大规模的交互式有线电视试验;
CDMA在美国全面商用化。
 1997年
5月11日,美国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人机大战中,最后以2胜、1负、3和的战绩击败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
 1998年
9月21日,英国首播数字电视。11月,美国在23个城市开播数字电视节目;
11月1日,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铱”系统投入应用,向全球提供个人通信商业服务;
爱立信、东芝、IBM、英特尔、诺基亚等五大公司联合推出“蓝牙”(Bluetooth)技术,使电信与计算机进一步融合。
 1999年 
 
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世界各国积
9 7 3 1 2 3 4 8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细胞'牵引束' (中英对照)[图]
利用光束作为镊子操控细胞和微小物体的概念已经至少被提出30年了。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一用于移动,控制和测量物体的强大工具应用到高度挑战性的微芯片设计和制造之中...
电影课堂:刀疤煞星(中英对照)[图]
欺骗可能会获得短暂的利益,但报复也会迅速地随之而来。古老的哲学所说的“先下手为强”在今天的社会中并不能获得尊敬或实质意义。罗马有许多的凯萨似的暴君不是因为其历史有多久而是在他们一直忽略了他们身旁带着匕...
多合一的梦想——LG 触摸技术的革命(中英对照)[图]
LG触摸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用户界面,基于颇具革命性的多触摸显示屏以及最新的软件支持,这将使用户只须指尖轻轻一点,便能操作LG触摸屏。这听起来没什么创意?LG触摸技术将四种产品整合在一个小而轻便的掌上设备中,它就...
热门下载
行业词汇
行业综述
· 雅虎Yahoo[图]
· 百度[图]
· 阿里巴巴[图]
· Google[图]
· 英特尔公司( Intel Corporation )发展史[图]
· 苹果公司[图]
· 联想公司介绍与发展史[图]
· IBM 的历史[图]
· HP惠普[图]
· EMC公司介绍与发展史[图]
经理人英语进阶
双语News

北京语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7,scientran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07007260
| 网站地图 | 语际专栏 | 译者频道 | 译界资讯 | 返回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