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36"%> Scientrans 科技翻译 学术翻译 论文翻译人文翻译 国际论文修改 高品质的语言服务 中英互译 助您实现跨语际沟通
逻辑在英汉科技翻译中的重要性

逻辑性强(strict in logic)是科技文体的一大特点,因为科技文献尤其是科技论文、专利、产品质量保证书等要求推理严密,论证准确,描述客观,不留下或尽量少地留下破绽。当然,说科技文体的逻辑性强也是和文学文体的逻辑性相比较而言的,关于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的逻辑性比较,赵祖谟先生在《小说创作隐性逻辑》一书的序中指出,无论科技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离不开逻辑和修辞,只不过前者逻辑性突出,后者重于修辞罢了。
科技文章为保证其简练性不会多用一个无用的字符,而为了体现其逻辑上的准确性,又不惜“泼墨”去论述。因此从逻辑性方面讨论英汉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科技文体的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概念明确,判断合理和推理严密三个方面,下面就从概念(Concept)、判断(Judgment)和推理(Inference)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1. 概念(Concept):
概念(Concept)作为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与词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科技翻译中对原文表达某一概念的词语翻译不当,就会导致概念不准确的逻辑错误发生,主要表现在概念转移(change of concept),概念歧义(concept ambiguity),概念外延(concept extension);下面根据例1将这三个方面一一分析:
1.1 概念转移(change of concept)
概念转移(change of concept)与逻辑上所称的偷换概念(disguised displacement)类似,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表达不当,将原文中的某一概念改变成了另一`概念。在这里,概念转移可指译文意思上的转移,也可指译文句法结构上的转移。
例 1. For example, a system initially containing a gaseous mixture of hydrogen, chlorine, and liquid water would very soon closely approach equilibrium with respect to water vapor and liquid water, through the evaporation of water, until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water vapor in the gaseous phase becomes essentially equal to the vapor pressure of liquid water 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误译:“原来含有氢、氯和液态水的气液混合体系,就水蒸气与液态水而言,会很快趋达平衡,这须要通过水的汽化,直到气相中的水蒸气的分压基本上等于在该体系下液态水的蒸汽压为止。”
译文漏洞严重,其中有两处概念转移:一是将“a gaseous mixture of hydrogen, chlorine and liquid water”译成了“氢、氯和液态水的混合。”二是将“with respect to water vapor and liquid water” 译成了“就水蒸气与液态水而言”。
第一处:原文说该“system”包含的是“a gaseous mixture of hydrogen, chlorine”和“liquid water”。出于对科技文体准确性的考虑,译文的读者不妨要问该“气液混合”中的“氢”和“氯”到底哪个是气态,还是都是“气态”;由原文可以得知“氢”和“氯”都是气态。应直译为“气态氢、氯混合物和液态水”。
第二处:译者把“with respect to water vapor and liquid water”当作状语来译,诚然,“with respect to”意为“concerning”,可引导一个状语,但通过逻辑推理:该“system”原来只含有“液态水”和“气态氢、氯混合物”通过“水的汽化”使水蒸气和水达到一种平衡。故“with respect to water vapor and liquid water”应做“equilibrium”的逻辑定语,而不应做本句话的状语。译者把它当作状语来译,不符合逻辑(即发生了概念转移),并由此影响了语句的连贯性。这里应译为“很快达到水蒸气和液态水的平衡”。
1.2概念外延(concept extension)
概念外延(concept extension)指逻辑学中减少某一概念的内涵(concept intension),使其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概念扩大的结果是使其内涵减少,使得这一概念的表达变得模糊、笼统。进行科技翻译时原文的某一概念在译文中被错误地扩大后,会使原文中明确的意思变得不明确、模糊不清。
再以例1为例:译者将“system”译为“体系”。在汉语中,“体系”的概念要比“系统”大得多,这里的“system”究竟是“体系”还是“系统”呢?待看原文中说的是该“system”含有“a gaseous mixture of hydrogen, chlorine and liquid water”即“group of things”,故应是“系统”而不是“体系”:“set of ideas, theories, principles, etc. according to which something is done.”“system”译成汉语时既有“系统”的意思,也有“体系”的意思,这里,如译成“体系”,在汉语逻辑中,就使“system”的意思无端地扩大,不符合作者原意。
1.3 概念歧义(concept ambiguity)
概念歧义(concept ambiguity)指一个表达概念A的词语同时用以表达概念B,从而使读者无法确定该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在英汉科技翻译中,概念歧义也是影响翻译的一大因素。
在例1中,译者将“in the gaseous phase”译为“气相中”,既不是“气箱”,也不是“气象”,实在令人费解。仔细思考后方明白:原来“phase”确有“相”的意思,如“the phases of the moon”(月相)和“in phase”:“being in the same state at the same time”(同相),译者把“in the gaseous phase”当作“in phase”来译了,但根据原文并列平衡关系(pressure of “water vapor in the gaseous phase”和pressure of “liquid water”),“phase”应译为“态”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即“气态水蒸气的分压基本等于液态水的气压”。译者把“in the gaseous phase”译为“气相”是因为没有注意这种并列平衡关系,另外更重要的是把“phase”在此处的含义曲解了。

2. 判断(Judgment)
判断(Judgment)是对事物情况进行断定的思维方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及两种文化之间有差异,英语汉语在描述同一件事的表达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译者做英译汉时,要判断好原文的逻辑关系,不至于因判断错误而译成不通顺、不伦不类的汉语。使汉语译文发生逻辑错误。科技文献英译汉常见的判断错误有:词的判断错误(judgment of words),结构的判断错误(judgment of structures)和内在关系的判断错误(judgment of internal links)。

2.1 词的判断(judgment of words)
词的判断错误往往表现在译者把原文中指同一事物或表同一含义的不同的词判定为不同的事物或理解为不同的含义,翻译为不同的词。科技文体中为了避免重复、罗嗦,在同一个句子中尽量不重复一个词。这时需要译者判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原文中指同一事物的不同词都翻译成该事物,例如:
例2:A seed consists of an embryo, a supply of food and one or more seed coats surrounding the young plant and its food supply.
误译:“种子含有胚、胚乳和一层或几层包在幼苗和它的胚乳外面的种皮。”
分析该句内在逻辑“seed”包括“an embryo”,“a supply of food”和“one or more seeds coats”三样东西,而这个“seeds coats”是包在“young plant”和“food supply”外面的,那么可以做出判断:此句中“the young plant”和“embryo”指的应是同一事物“胚”,而不应该直译为“胚”和“幼苗”。正确的译法是:
正译:“种子含有胚、胚乳和一层或几层包在胚和胚乳外面的种皮。”
2.2 结构的判断(judgment of structures)
结构的判断是指译者对原文复杂的句型和结构把握不准,由一种结构错误地当成了另一种结构,这样势必会导致对原文产生错误的理解,因而误译就在所难免了。例如:
例3:Such activities as investigating the strength and uses of materials, extending the findings of pure mathematics to improve the sampling procedures used in agriculture 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ities of atomic energy, are all examples of the work of the applied scientist or technologist.
误译:“研究材料的强度及用途这一类的活动是应用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们活动的例子。研究材料的强度及用途还可以推广到用纯数学成果改进农业和社会科学中的抽样过程。”
在这里,译者误以为“extending”和“developing”引导的现在分词短语作“strength and use of materials”的定语,没有注意到“such…as…”的搭配关系及由“as”引出的三个并列的现在分词(investigating, extending 和developing)短语共同作“activities”的定语,以至于译文意思不连贯,令人费解。正确的翻译应为:
正译:“应用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活动的例子有:研究材料的强度及用途,推广纯数学成果以使改进农业和社会科学中的抽样过程开发原子潜能。”
2.3 内在关系的判断(judgment of internal links)
科技文体的逻辑性也表现在其文章的内在逻辑上,一段话的句与句之间有着承接、因果等等关系,故在进行英汉科技翻译时,要求译者不仅读懂原文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原文的内在逻辑,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理解上下文的关系,译文才会正确,再以例1为例:
原文中说该系统初使状态含有“气态氢和氯”和“液态水”,最后状态却是达到“水蒸气”和“液态水”的平衡。这时需要做出判断:“水蒸气”是从哪儿来的?原来“水蒸气”是由“液态水”气化而来。一开始,“液态水”就汽化生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同时也液化变成“液态水”,只不过,此时“液态水”汽化生成“水蒸气”的速率比“水蒸气”液化的速率大,使得外在表现为“液态水”汽化生成“水蒸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气态水蒸气的分压基本等于液态水的气压”时,“液态水”汽化生成“水蒸气”的速率和“水蒸气”液化的速率相等,这时候才达到“水蒸气和液态水的平衡”。

3.推理(Inference)
推理(Inference)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已知的判断(根据)推论出另一个判断(推论或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时,译者用于推理的已知判断或推理过程本身因翻译不妥而发生问题,做出的推论也肯定不严谨或不正确。英汉科技翻译常见的推理错误主要表现为:1. 根据不成立,2. 根据不充分和3. 根据与推论脱节。
3.1根据不成立
根据不成立指的是推理的已知判断是不正确的,由此根据不能推出结论,在进行科技翻译时,由于译者没有判断好原文的逻辑关系,曲解了原文任教的意思,无中生有,翻译出根据不成立的推理。科技文章并不全是逻辑推理的,有的只是陈述一些客观事实,这时译者不能生搬硬套,在原本没有推理的文章中强找根据和推论。例如:
例4:These remarkable strands of glass-each thinner than a human hair, yet stronger; length for length, than steel-were designed to carry the vast amounts of data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via a relatively new form of light- tightly focused laser beams.
误译:“这些奇妙的玻璃丝,每根都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然而,在长度的情况下,却比钢还要硬,因而这些玻璃丝可以通过一种比较新型的光束-调试聚集的激光束来传递大量的资料。”
本句中,“玻璃丝比钢硬”并不是能够传播激光束的根据,原文作者仅仅是陈述这些玻璃丝的特性,并不是推论,而译者强加“因而”于句中,实在显得画蛇添足了。
3.2 根据不充分
推理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即充分条件做出的,如果丢掉了一些条件(必要条件),只剩下部分的条件,那么做出的推论不完整,因为那些剩下部分的条件也只是推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完整的推论应如图所示: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
例5:The inner rungs of the double helix formed by two DNA strands are made up of four different chemical units, or bases, dubbed A, T, C, and G. the A’s on one strand always link to T’s on the other; likewise, C’s always bind to G’s. Thus, knowing the sequence of bases on one strand reveals the sequence on the other.
误译:“两股DNA形成的双螺旋线的内部连接由标名为A,T,C,G的四种不同化学单位或碱基组成。一股DNA上的A总是连结到另一股DNA的T上;同样,C总是和G相连。因此可以同时知道两股DNA的碱基顺序。”
例5中给出的根据是充分的,译者译的也很恰当,在推论处,译者的理解也正确:“知道了一股碱基顺序,也就知道了另一股的碱基顺序”。但译文没有那么译,肯定是译者图省事,简化成了“因此可以同时知道两股DNA的碱基顺序”。这样在逻辑推理上就讲不通了。原文作者大费笔墨所列的根据也没了用武之地。由原文的根据是不能一步推出译者给的结论的,必须有两步:第一步是原文作者给出的理论根据(必要条件);第二步是一个假设:“knowing the sequence of bases on one strand”(必要条件),两个必要条件才是一个充分条件,推出结论:“reveals the sequence on the other”。译者把第二个条件和结论混在了一起,造成了逻辑推理错误,使推论不明确。正确的译文应该把结论句换成:
“因此知道了一股DNA上的碱基顺序,也就知道了另一股DNA上的碱基顺序”。
3.3 根据与推论脱节
在做英汉科技翻译的时候,推论的前提没有问题,是成立的,但是由于翻译成的汉语表达不恰当,造成了根据与理论的脱节,使得结论变得模糊,推理变得不严谨,例如:
例6:It (an asteroid) dust up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dust stayed there for so long that the vegetation died off and the dinosaurs with it.
误译:“它(小行星)使尘埃冲上大气层,久久地笼罩着天空,植物死去了,恐龙也都灭绝了。”
译者误以为是“小行星”使“植物死去”和“恐龙灭绝”。其实不然,真正使“植物死去”和“恐龙灭绝”(推论)的原因是“尘埃久久地笼罩着天空”(根据)。译者的翻译使推论产生了脱节。
正译:“它(小行星)使尘埃冲上大气层,久久地笼罩着天空,以致植物死亡,恐龙也随之灭绝。”

4.结论:
本文所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大脑中的加工两个过程,即只讲了对英文原文的逻辑分析。其实在将原文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也有一个逻辑参与的过程,不过那是汉语的逻辑问题,在这里就不细说了。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无论在词汇上,还是在语法上都存在很在差异;另外,科技文体专业术语多,逻辑性强,语言准确、规范,使翻译工作更加困难。因此做好英汉科技翻译工作,不但要具有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较好的逻辑基础,这样才可使自己的译文准确恰当,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习惯;最后,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结果的描述(即科技文章)既是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又是表达非常严密的思维活动,科技文章都有严谨的科学论述和严谨的逻辑条理性,因此,科技文章的翻译不但要遵循好逻辑规律,还要求译者有严谨的作风,这样才能将原文作者的意思表达的客观、合理,译文的水平才会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冯志杰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 《科技翻译技巧文集》 《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 1987
3. 《实用英汉科技翻译技巧》 阎德胜 科学出版社 1988
4. 《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喻云根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iam E. Longenecke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6. 《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 保清,符之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1986